【名师引领】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张蓓红特级教师工作室专题研讨活动

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
——张蓓红特级教师工作室专题研讨活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引领、示范作用,助力工作室学员的自我提升与专业化发展,近日,张蓓红特级教师工作室以“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为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在崇安中心幼儿园世茂园举行。
# 01

游戏活动是在寻求个体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它使得自然、社会通过“互动与对话”形式进入幼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
工作室学员首先观摩了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现场,围绕着幼儿、教师及环境、材料和规则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随机的互动交流,通过“活动行为”看到“儿童经验”,从而了解幼儿经验建构的历程,在思维碰撞中提高认识,逐步形成共识。

# 02
随后,工作室学员们围绕“课程资源”和“儿童经验”展开即时研讨。
顾宙华:
让“课程资源” 转化为“儿童经验”,需要坚持“让幼儿行动”,构建真实的课程。经验产生于主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只有支持幼儿用资源“做事”,才有可能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儿童的经验,实现高品质的学习。
自主游戏场建构中,我们重视延展盘活资源,合理规划空间,鼓励教师打破以班级为学习生活主阵地的观念,不断反思、转变观念,着力创设趣味性、探索性强的游戏环境,接纳幼儿的想法、感知幼儿的游戏状态、体验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他们更好的支持,让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得以自由表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获得充分发挥,让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和管理方式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在“能用资源组织幼儿活动”的阶梯上更上一层,达到“借助资源有意识地促成幼儿发展”的水平。
陆悦:
今天的活动现场,我看到幼儿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探究,呈现美好的教育样态。在富有探究、充满童趣的环境中,我看到幼儿自然灵动地探究学习的状态。幼儿园通过深度、卷入的游戏材料的提供,充分挖掘周边可利用的资源,重视自然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让幼儿开心地玩、专注地探究。
从“课程资源” 到“儿童经验”,教师要扮演好几个角色,即资源的提供者、经验的分享者和“麻烦”的制造者。提供资源意味着教师要将资源放置在课程的背景下进行审议,做好大致规划,例如一种资源适合投放在哪个年龄班,什么时候投放,投放多长时间,大概可能做哪些事情,需要何种场地、工具和经验准备等。随着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更深度的互动和卷入,相信一定会生发出更多有趣的、有意味的故事。
常波:
自然环境下的户外探究活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在今天的活动中,在小公园的角角落落都能找到师幼共同“玩·创”的影子。对于正处于科学认知萌芽阶段的孩子来说,户外的探究活动更具挑战性,这样的“玩“是一种有质量的学习游戏;通过对园所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老师们扮演着材料的提供者、过程的记录者、探究的陪伴者,和孩子们一起经历、“创”造着一段段美妙的探究旅程。
在面对资源的时候,建议教师稍微“懒”一点,对于诸如“这个资源可以做什么?”“这个资源应该怎么玩?”之类的问题,请和孩子一起商量,允许他们发表意见,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些意见;请和孩子一起摸索,与他们在研究某个资源的道路上并肩前行;请和孩子一起反思,或在活动开展中驻足,或待整个活动结束,带领幼儿回顾活动中的经历、收获、问题、解决方法等。幼儿有意义的经验建构恰恰就含在他们对这些题的探索和回答中,这,亦是对“以儿童为本”的立场的某种兑现。
肖颖: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四季交替中汇聚了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会自然发生。自主游戏场巧妙而有效利用了幼儿园的“小公园”这个独特的自然学习环境,让游戏与自然在此邂逅,让“玩”与“创”碰撞出火花。在这里,孩子们寻找蚂蚁的踪迹、体验玩泥的乐趣、发现叶子的秘密……有的在专注地观察、有的在不断尝试、有的在努力地思考……,呈现出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积极创造的游戏场景。我们看到了孩子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和全情投入的状态,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收获自然的馈赠。最好的幼儿教育,是让孩子在自然中游戏。
朱丹妮:
今天的活动,收获颇多,让我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新的思考。一、转变角色,读懂幼儿。教师要从幼儿需求出发设计问题,鼓励、引导幼儿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实践,在同伴协作、教师指导下进行解决,习得技能,提升能力,增强成功体验。二、注重学科联系,整合课程资源,设计生活化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与学科的联系性,深挖教材,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及地域特色重构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生活化的真问题。三、重视幼儿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究,包容幼儿的错误。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等教育理念,认为有效的学习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在自我活动中习得的。为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幼儿,鼓励他们动手、展示与分享,并容许错误发生,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社会互动中不断尝试,从而潜移默化习得知识与技能,加强知识运用与迁移,增强创新意识与社交能力。
周茜:
对教师而言,不少资源也是我们不太熟悉的,所以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过程也是老师们探索发现、直面问题、学有所得的过程,这使得教师自然成为与幼儿分享学习经验的伙伴。为了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教师还需要借助课程资源为幼儿“制造麻烦”,也就是制造困难、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幼儿的经验冲突,激起学习动机。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围绕兴趣点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蛋宝宝和孩子们的邂逅、枇杷的品尝与叶的探究、石头记的诞生、引水灌溉的实施……孩子们在认知拓展、探究挑战中碰撞出快乐嬉戏的火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操作感知,逐步累计经验,感受生命的自然进程,同时也在课程中不断地自我成长着。

03
导师引领

张蓓红:
虞永平教授说过,对于强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幼儿园课程来说,课程资源是幼儿活动的基础,也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对象。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获得的经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要重视并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提升对课程资源的敏感性。课程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丰富多样的、适宜的课程资源蕴藏着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与需求,能够支持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经验并获得发展。
如何实现资源和课程的“对话与互动”?实现从课程到经验的转化,引领幼儿主动发展、深度学习? 首先要明确资源不等于课程资源,资源只有在被幼儿使用的过程中引发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发挥出了教育价值,才能被称为课程资源。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收集资源,更重要的是要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这些资源中可能蕴含幼儿哪些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可能体现哪些教育价值。教师要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心人,有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事物的“哇”时刻的眼睛,鼓励幼儿以“全参与”的态度深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动手操作、主动建构从而让课程资源真正转化为幼儿的经验。

结语
“独行快,众行远。”
此次专题研讨活动紧紧围绕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教师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等作了深入交流。
在导师的引领下,工作室学员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借助工作室这块沃土,带动辐射周围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在学习中创新,在合作中携手前行。
撰文:顾宙华
审核:张蓓红
发布:姚沁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