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_0

首页      教育教学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_0
创建时间:2020-07-07 15:31:55
来源:无锡市梁溪区崇安中心幼儿园

2017-03-27 09:54:25

陶行知曾经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纵观上下五千年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无一不是充满着创造精神的。

幼儿处于人生求知欲望最强的启蒙阶段。倘若在数学活动中能紧紧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不失时机地进行人类创造精神的早期开发,让幼儿在有趣的数学游戏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参与创造性游戏,则对于培养新一代人的创造精神,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大有裨益。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身探索、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人们形象地称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幼儿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习惯于直接形象的演示和讲解,幼儿习惯于被动的观摩与接受。这样做虽然重视了幼儿思维的形象性,却忽略了幼儿在获得数学概念时思维的动作性,更忽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学习,但是幼儿难以理解数学中的各种关系,难以掌握其中的概念与原理。而他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是勉强的,并不能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增进智慧。因此让幼儿学习数学,重要的是让幼儿在掌握初浅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却是终身有益的。

一、  创设条件、激发兴趣,萌发幼儿创造精神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是人的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学习的动力。兴趣在幼儿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上必须从兴趣入手,让幼儿从中感觉到乐趣。当幼儿愿意学习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愿意去学习。

1、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

幼儿天生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教师应利用这种好奇心,吸引幼儿注意,而创设有趣的情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创设情境本身就能调动幼儿情绪,使幼儿跃跃欲试。例如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我创设了兔妈妈过生日,兔宝宝要设计漂亮的项链作为礼物送给妈妈的情境。孩子们可兴奋了,先选择各种色彩、形状的“钻石”进行组合,有的幼儿根据颜色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出现了ABC、AABBCC、ABBA等规律排序,有的幼儿根据形状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出现了AABAA、CBBC等不同排列方法,激发了幼儿的创造精神。

2、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

幼儿的兴趣常常与成人不同,尊重和呵护幼儿的兴趣会使幼儿有安全感,幼儿做出的回答和解释会真诚的来源于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而数学的抽象性恰恰缺乏引起幼儿兴趣的有利条件。因此,教育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好模仿、好奇、好合群、好成功、好称赞、好动、好游戏等心理特点。同时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宜,要与幼儿的能力水平相匹配,让幼儿“伸伸手,够得着”,太难幼儿认为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解决不了问题,就会产生厌倦;太容易幼儿没有成功感,从而也就失去了下一次学习的兴趣。例如,小班幼儿在体验物体空间关系时,我们设计了“小动物拼图(4——6块)”,有小鸭、小猪、小猫等,形象贴近现实生活,逼真、生动,并穿插一些游戏情节——天黑了,我们送小动物回家,请小朋友帮他们拼好,激发幼儿尝试将图片摆放在不同位置,组成一个动物整体的愿望。而中班幼儿就可以增加到增加拼图的内容,物品、风景等,并且可将拼图的数量12——16块。这样,既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又在难度上依据年龄拉开差距。

3、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桥梁”,幼儿借助于对材料的直接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作为教师,材料的提供应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进度,教学目标设置多种材料。例如:小班分类能力的培养的活动材料就可设置按图形、大小、颜色、用途等分类的游戏材料,有趣、新颖与幼儿生活经验接近。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依据和准则。因此,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材料的提供应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出发,充分考虑到它的教育性和科学性,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溶入材料之中,使幼儿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达成目标。例如:数学活动目标中要求小班幼儿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在提供操作材料时就应考虑到操作材料必须具有一个以上的特征,即形状、颜色不同的特征,才能使幼儿按照其中某一特征进行分类,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以根据幼儿兴趣和教育目标深度的递增,为幼儿提供蕴含着由浅入深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以吸引幼儿愿意去探索新的活动。例如:大班教幼儿按一维、二维、三维的特征分类的活动“分小猫”游戏的材料是按这样的顺序投放的:首先根据小猫的大小分类,投放大小不同的小猫;其次根据小猫的大小、颜色分类,投放大小、颜色、动作不同的小猫;最后根据小猫的大小、颜色、动作不同分类,投放大小、颜色、动作不同、有无叼着鱼的小猫。这一系列活动材料所蕴含教育目标、内容,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使幼儿保持浓厚的兴趣,使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二、  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激发幼儿创造精神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确保活动顺利地开展,促进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

1、巧设疑问

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幼儿在学数学时有了疑问和问题,才会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所以说真正的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从整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来看,问题的设计最为关键,这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重要步骤。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能引起幼儿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幼儿会碰到的障碍和难度,循序渐进,尽量使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在“5的组成”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两个盘子和若干豆子,让幼儿拿出5颗豆子,请幼儿把5颗豆子分给兔兔和猫猫。教师没有示范怎么分成两份,而是将问题踢给幼儿,让幼儿自己来思考。幼儿积极开动脑筋,于是幼儿很快地分好了,有的幼儿分成1和4,有的分成2和2等等。这时老师第二次提问:“你还会用其他的分法吗?看看有几种分法?”我们看到幼儿分好一种方法后又不停地从想另一种分法。教师设计的这一系列问题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幼儿,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拔高一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步把幼儿引向成功的体验。再例如学习“等分”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几何图形的纸,探索同一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不同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最后引导幼儿把各种方法介绍给大家,总结出等分的规律。这类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幼儿不断地探索,发现有许多不同的分法,激发了幼儿的创造精神。

2、因势利导

陶行知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支持者,要为幼儿搭建必要的“台阶”或“支架”,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体验其中的乐趣。例如:在“钉钉板”活动中,先是启发幼儿按范例图的样子钉图案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先横数、再竖数钉子的方法确定钉钉子的位置。再请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创造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有的幼儿创造出美丽的花园,有的幼儿创造出可爱的兔宝宝等等。因势利导,大大地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再例如:小班幼儿对空间的感知是模糊不清的,掌握空间定向也比较困难,如果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体会这些空间方位,让幼儿用外部动作逐渐内化而引起思维的积极活动,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圈让幼儿在操场上玩“捉迷藏”的游戏,然后教师发出口令:“小朋友真能干,躲到圈里藏起来。”幼儿很快跳进圈里,这时教师又问:还可以怎样藏?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如:套在脖子上;背在后背上;抱在胸前等,自然而然地学会里外、前后、上面等方位。当教师说:“小朋友真能干,躲到圆圈下面去。”幼儿被难住了,怎么才能到圈下面去呢?总不能钻到土里吧?幼儿的小脑袋积极地思考着。这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拔幼儿就会取得成功,教师及时提醒:“圆圈在上面,人才能站在它下面,再想想应该怎么做?”幼儿明白了,他们把圆圈高高地举起来,高兴地说:“我躲到圈下面啦!”幼儿玩得开心,学得主动,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难以理解的空间方位。

数学活动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精神,好比为幼儿传授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实践证明,只有具有现代创造精神的幼儿,方能满足未来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时代要求。